访中国计量学院校长:特色专业打造行业高水平高校

特色专业:打造行业高水平高校

——访中国计量学院校长林建忠教授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就很难培养出特色人才。如果不能培养特色人才,便无以成为著名学府——秉承这一理念,乘着高校专业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东风”,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审时度势,明确定位发展战略目标和路径,在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在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等领域寻求突破。其中,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培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人才的本科院校,中国计量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走出了一条用特色专业推动行业高水平高校建设的发展之路。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计量学院校长林建忠教授。

  培养“懂管理的技术人员”和“懂技术的管理人员”

  记者:在高校发展趋同化且高校间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中国计量学院如何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林建忠: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计量学院根据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以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整合学校学术资源,坚持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为国家培养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所特需的计量测试、质量检验检疫和标准化等人才。

  在此过程中,学校重组优化了计量测试类专业;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改造了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在全省首批建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和知识产权专业;在国内首创了产品质量工程专业和标准化工程专业;生物技术检验检疫专业也正在建设中。目前已形成了以计量、标准、质量等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布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此外,学校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了一系列特色学科和关键学科,承担国家、省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建设了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实验示范中心;构建了一批国家、省精品课程,编辑出版了一批国家、省重点建设教材;构建了具有实效性影响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并实施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懂管理的技术人员、懂技术的管理人员”,为国家计量质量检验检疫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居于浙江省高校前列。

  高等教育:培养计量高层次人才的最佳选择

  记者:在推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计量”、“标准”和“质量”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林建忠:就狭义而言,计量是指关于测量的科学,是以技术和法制手段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单位统一的测量;而广义上的计量则是有关测量理论与实践的统称。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化则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特性的总和,具体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等。

  计量、标准化和质量具有密切关系。质量是目的,标准是依据,计量是手段。标准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质量管理是实施标准的保证,并从制定标准开始。要进行质量管理,首先就要建立一整套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它们的绝大多数是产品标准、原材料标准、工艺标准、检测标准、设备管理标准以及作业标准等。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始终,而质量管理也使标准化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使标准化的内涵更丰富。计量是质量管理的技术基础,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加强对科研和产品生产过程的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没有计量测试技术的支持,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记者:加速培养计量、标准和质量人才的战略性意义是什么?

  林建忠:首先,谈一谈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培养计量人才。计量是国家战略基础之一。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及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而计量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和保障,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同时,计量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国现有各类计量仪器企业6000多家,已成为国家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生产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也要求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仪器对相关指标进行准确的检测。

  但是,当前我国计量事业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国防建设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计量基础相对薄弱,计量检测能力和技术有待提高,计量仪器仪表发展普遍滞后,尤其是计量行业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严重制约了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人才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只有人才问题解决了,计量事业才能纲举目张,而开展计量高等教育是培养计量高层次人才的最佳选择。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原本仅作为技术基础的标准及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国际竞争中已形成了“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正是通过运用标准等技术手段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利益。我国加入WTO后,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和我国标准不能满足国际标准等问题,正成为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前我国标准领域人才短缺、标准化人才培养滞后,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调查资料显示,如果以产值500万及以上的企业设置1名标准化人员,我国标准化人才缺口至少32万;如果加上中小企业,缺口则至少100万。就广东一个省,目前标准化人才的缺口达37万。可见,标准化人才已成为当前最为抢手的人才类型之一。

  第三是关于质量人才的培养。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的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质量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都把质量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进行考虑,我国的《质量振兴纲要》也明确提出“质量兴国”的战略目标,并要求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从事质量工作的人才。

  可见,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当通过开展质量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工程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赢得21世纪质量的竞争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设特色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

  记者:中国计量学院在“计量”、“标准”和“质量”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哪些方面的探索?

  林建忠:首先,谈谈我校在计量高等教育方面的探索。建校初期,学校建立了几何量等6个计量测试类专业并招收本科生,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计量测试特色。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学校建立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计量测试专业,同时在通用专业的内涵与专业方向上注入了计量内涵。学校现有的45个本科专业中,特色专业及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占38%,在校生人数超过50%。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要通过特色人才培养的效果来体现。为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共性与特色问题,学校积极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构建了具有计量特色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校层面上,提供了计量学概论等8门课程的公共特色课程模块;在大部分技术类专业中开设了与计量相关的专业特色课程;在所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出了“具有较强标准意识、质量意识、计量能力”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了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课外科技、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训练等构成的具有计量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在通用性、专业共性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色,为学生走上岗位适应行业要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其次,在标准化高等教育方面我校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学校以计量、质量专业为依托,一直重视并积极参与国家的标准化工作。1996年,工商管理专业开始招收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实施标准化本科教育。2004年,学校在“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中专门设立标准化和认证专业方向。2007年,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建立首个全国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4月,设立了标准化学院,承担起本科生国际型高级人才以及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等各层次标准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2010年我校又开设国内首个“标准化工程”第一学士学位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在标准化教育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充分认可,在第30届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大会上,学校获得唯一的全球首届“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

  第三,质量工程融合了技术与管理、质量检测和质量管理,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质量经营和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我国于90年代开始在工商管理、工业工程等专业中设置质量管理方向,1996年发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从事质量工作的人才”,2003年,中国计量学院在国内开设了第一个质量工程本科专业—产品质量工程。学校在质量工程教育中坚持以标准为依据、计量为手段、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计量、检测、标准化等教学资源,着力培养质量工程师。教学中,积极探索将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引入质量工程教学管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在质量检测、质量监督与管理等一线岗位实践半年以上;坚持在学生中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和质量工程师的培训。2007年,学校成立了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进一步加强了了质量工程教育。

重庆安正计量检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09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