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我身边的计量人:李涛——扎根海岛 铸就保障定海神针
视频:“我身边的计量人”事迹介绍活动22名入选者之——李涛
李涛:个人介绍
男,1960年6月出生,籍贯辽宁,硕士学位。现任海军某部计量站高级工程师。
1979年考入高等院校,本科计算机专业,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舟山群岛,经过6个月的见习后,分配到计量站工作。在计量站工作期间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计量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党委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至今一直工作在计量工作岗位,目前任某计量站高级工程师,从事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
1983年从院校毕业后,来到舟山群岛,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履行使命结合起来,扎根基层开展技术工作,立足本职攻关克难,在军事计量技术应用与研究方面,先后完成20余项科研课题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解决了计量保障工作中诸多疑难技术问题,有力地助推了计量保障建设的发展。多次受到总部、海军的表彰,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奖”、“国防计量先进工作者”、海军“十杰青年”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连续多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一类津贴,先后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
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岛,服务部队,长年工作在计量工作岗位。每年检定、测试仪器仪表数百台,每年用100余天时间上高山、下海岛、住基层部队,进行计量检定、测试,开展计量监督检查,宣传计量法规,解决部队的技术难题,提高计量技术保障能力。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成为具有高政治理论素养和较强业务技术能力的海军武器装备计量测试、管理专家,是海军技术专家组成员。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武器发展的需要,带头学习军事科学,注重学习专业技术,自觉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专业工作能力,撰写了一批专业技术论文,总结多年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根据工作需要,瞄准高科技装备,学习各种新型装备的性能、工作原理、计量保障方法和维修等军事科学技术,抓住下部队,进工厂,走访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机会,拜能者为师,刻苦钻研,一丝不苟,不断进取。
积极开展新型武器装备的保障工作,新型尖端装备、大型作战平台装备海军后,按照海军机关安排,参加计量保障工作,前往科学院研究制定新型武器装备计量保障、量值溯源体系等方案,解决计量标准设备配备等问题,作为专家组长多次审查计量技术文件、检定规程、硬件设施、现场检查计量工等,圆满完成任务。
积极参加海军舰船强制检定工作,针对海军舰艇计量保障的特点走访舰艇部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现场测试实验,开展测试方法、检定周期、检定范围、保障体制等的研究,提出了强制检查目录的起草方案,并被海军采用,参加起草、审定相关的技术文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结合装备保障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保障能力提高。近年来,随着部队装备的现代化,结合计量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入的解决部队战备训练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担任课题组长先后完成了“消磁仪器计量检定系统”、“专用设备计量检定装置”、“光谱仪计量检定标准装置研制”、“YC-1标准时间延迟装置” 等科研课题研究,并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五个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完成编写了近300种新型武器装备海军标准(HJB)计量检定规程。规定了各项技术要素,规范了计量检定工作,满足装备计量检定技术法规的需求。
按照国家军用标准要求,积极开展实验室正规化建设,规范计量工作。指导计量站按照各种法律法规编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建立并运行质量体系。多次组织、指导多个计量技术机构迎接计量认可、复查、计量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多次取得排名第一或最好成绩。
积极开展计量检定、测试工作,提高质量的计量服务。指导完成各种军事行动的计量保障,关系到人员、设备安全、武器装备作战性能的项目的受检率力争做到98%以上。组织重大军事行动前和例行的计量监督检查,亲自到现场进行检查计量工作完成情况和计量法规执行情况,指导技术、监督工作,宣传计量法规,检查计量受检率,统计计量覆盖率,保障计量工作有效进行。根据装备发展和新装备情况,深入部队、生产单位、科研院所进行调查研究,解决计量保障的新问题,论证建立计量标准装置,开展新项目,实现计量保障的覆盖率。依托计量站的测试能力,积极开展测试服务,为装备的研发、试验、定型、安装、调试、研仿提供现场测试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培养、指导年轻技术干部作为工作职责,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结合专业工作,对年轻干部进行培养、帮带,解决他们在工作中的技术疑难,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其工作能力。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干部,在他们中间有计量站领导、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德才兼备的骨干。同时帮带、指导新进入计量站的年轻同志(学员)工作,与他们打成一片,引导他们爱岗敬业,积极投身计量工作。多年来参加海军各级组织的授课千余学时,培训人员万余名。